Latest

20250522

很用心的拍了 X70 的视频,对成片我也比较满意,YouTube 上还特地上传了中英日三种语言字幕。下午把它再个平台发布了,似乎反应平平,xhs 甚至像被限流了。 按照斯多葛“控制二分法”,视频做成什么样子,是我能控制的,我也尽力把它做好,而视频放到网络上的反响是我不能控制的,所以稍微做一下思考和总结,然后把视线和注意力放在下一个视频上就好。 在视频发出去之后,它便不属于我了。 儿子最近很喜欢玩各种小车玩具,推土机、挖机、吊车、叉车……今天中午又送给他一个水泥搅拌车,一个人坐在那专注的玩到半天不说话。

20250521

儿子居然会哼好几首周杰伦的歌了!今天在车里也给他放了周杰伦的首张。 他还唱了另一首关于小鸭子的儿歌,我们一开始还以为是他奶奶教他的,结果一问他奶奶说她也没听过更没有教过。最后问儿子这首歌是怎么学会唱的?他说是跟 Siri 学的。我们根据他唱出来的歌词用 Apple music 一搜,最后果然找到了那首歌,然后用客厅的 HomePod 播放。儿子一边听一边开心的手舞足蹈,还要我跟妻和他一起跳。

20250518

昨天下午拍了一个分享 X70 相机的真人出镜视频,没有提前写文字稿,只简单列了下相机的一些参数就直接开拍,拍完马上剪辑,对这部分成片大体还算满意。 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剪出来的这部分成片,觉得还是不太好,结构有点乱,很多想要体现的点也没有表达出来,剪辑也有点跳。于是下午写文稿,架提词器,重新拍了一遍。 虽然不写文字稿拍摄会快很多,但是得到的是一个在表达结构和信息密度上 60 分的东西。 先写文字稿,再对着稿(提词器)拍,虽然会花更多时间,但是会把我想表达的东西尽可能的涵盖进来,得到的往往是一个 85 分的东西。 对于我来说,60 分和 85 分的差距还是蛮大的。 况且,“先写文稿再拍摄”的这套工作流,我已经比较熟悉了。而且写完的文字稿并不是拍完视频就没用了,我可以把文字稿更快的整理成一篇文章,一鱼多吃,这何尝不是提升效率的手段呢。 所以,这两种方式所花费的时间相差可能没有我想像得那么大。 “不写文字稿直接拍”这种方式,在经过更充足的准备——比如先写内容结构大纲——以及多次的练习、累积经验后,在内容表达上或许可以从

20250514

妻身体好些了,儿子状态也还不错。 下午帮妻剪辑了一些手作作品的视频,还帮她上架了一部分,视频拍摄和电脑操作这类事我比她要擅长,今后打算把这些工作承接过来。虽然这会占用我的工作时间,但因此获得家庭和睦,这样看是很值得的。 时间好快啊。这周还没有带儿子出去玩,也没有带妻去喝咖啡。周末前要把这两件事做了。 最近手冲咖啡越来越顺手了。打算把那本《世界咖啡地图》买回来看一看,研究一下各种豆子,后面要多尝试各种品种、不同烘培程度的豆子。 越来越喜欢我的 Fujifilm X70 了。

20250513

早晨。 新养成习惯:每次冲完咖啡,马上清洗滤杯,清洁磨豆机,并把冲泡器具都归位。 --- 晚上。 今天妻身体不适,只想躺着,也吃不下饭。儿子的状态也时好时坏。除了必要的工作,今天主要是照料她们娘俩。 “健康”在我的人生重要性排序是第一,我可以在睡眠、饮食、运动等方面让自己养成更健康的习惯,但是家人的健康有时却是我不太能控制的。这让我有时会感到焦躁。 日常还是要多练习“斯多葛主义”的三分法。

20250511

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:有了孩子给我带来的影响是更好还是更糟? 我很快就给出回答:我不喜欢用“好”还是“糟”这样的说法,我觉得总的来说可以用“成长”这个词来概括,这体现在两个方面。 一是虽然养孩子大大占用了我的个人时间,但这让我学会重新审视我的时间。我感觉有很多想做的事情,因为有了孩子之后,没有时间去做。然而反过来去想,这些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,多数都是在没有孩子之前,有更多时间的时候,也没有去做的。 另一方面,更少的时间,也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,哪些事情是可不做的。然后学会做减法。这很像是《每周工作四小时》那本书里提到的“帕金森法则”(Parkinson’s Law)的概念。 二是养育孩子其实也是在养育自己,这是一个双向养育的过程。

20250508

几乎是下了一整天的雨。 上午本来想带直树去爬大蜀山,然后在景区大门口的饭店吃饭的,结果雨太大,又觉得门口饭店黄山特色菜不多,于是立马转战万象城半勺。融合徽菜跟“地道”这个词有点背道而驰,但管它呢,好吃就行。 下午开车冒雨去一合茶屋,店里只我们两个顾客,跟老板聊得很尽兴,深烘和煎茶也很赞。老板兴趣涉猎的领域太广了,而且一旦玩一样东西,就玩得很深入。这家店也确实是个宝藏店,值得常去。 晚上去吃茶屋老板推荐的一家合肥当地土菜馆,两人点了一荤一素一汤,菜现炒,味道很家常,好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