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0620
早上两岁的儿子又开启了“暴风雨”状态,从7点持续到8点,最后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,开心地吃了早饭。 亲子养育知易行难。即便看了那么多书,自以为懂得了一些理念:蒙式、共情、真想不唯一……然而真到了实践中,跟理论之间还是差之千里。除了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(理论层面),更是对父母自己的耐心和情绪稳定有极高的要求和考验。 育儿育己,共勉。
早上两岁的儿子又开启了“暴风雨”状态,从7点持续到8点,最后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,开心地吃了早饭。 亲子养育知易行难。即便看了那么多书,自以为懂得了一些理念:蒙式、共情、真想不唯一……然而真到了实践中,跟理论之间还是差之千里。除了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(理论层面),更是对父母自己的耐心和情绪稳定有极高的要求和考验。 育儿育己,共勉。
吃过晚饭,兜兜想去小区南门看垃圾车收垃圾,便推他下去。外面风有点大,我把它从推车上抱下来,放在一个台子上坐着,两个人坐着等垃圾车来。他突然望向我,我俩的眼神对视了两秒,他便把身体蹭向我,然后贴到我怀里抱着我。
我希望有一个房间,它有一扇窗,窗外是自然景象,而非城市景观。 房间里有我所有的 CD、真力 G Three 和一些播放设备,还有一面墙的书。 嗯,还有一个 MUJI 懒人沙发和一两盏灯。 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东西。
脱离“家庭”,我或许可以“为所欲为”,这里既有正面的,也有负面的。 拥有“家庭”,我会受到很多限制和不得已,这里既有消极的,也有积极的。 晚上。 儿子今天下午又大哭了一场,哭了整整半个小时才平静下来。 这两天他的情绪似乎都阴晴不定,有时会突然因为一些小事不顺他意便开始哭闹,甚至歇斯底里起来,大人也有点担心。晚上跟 ChatGPT 聊了聊,便也没那么担忧了。 一方面原因是他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容易情绪大起大落,很多育儿心理学家称其为“第一反抗期”(Terrible Twos),这是他自我意识形成的必经阶段,但语言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尚不成熟,就会通过哭闹来表达内在的不满情绪。 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前几天带他出去旅行的影响,这也有一个说法叫“节后情绪回落”现象(Post-Travel or Post-Holiday Regression),孩子需要时间来慢慢适应不同生活节奏的突然转变。 不管怎么样,这种情绪和行为的出现一般是正向的,起码不是负面的。作为父母,需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,给予孩子适当发泄情绪的权利,以及陪伴和事后的安抚。 晚上我和妻带他下去溜达,看到有跳广场舞的,儿
四天的全家海岛行终于结束了,准确来说应该是三天,因为第四天全都在赶各种交通工具。 这次烟台行是我们一家人真正的第一次旅行。儿子也是解锁了很多个“人生第一次”,第一次坐飞机,第一次坐轮船,第一次见到大海,在海上被海鸥围绕,海滩边玩各种颜色球石,欣赏了三个绝美的海上日落。看得出这四天他是很开心的,有各种新奇体验带来的,也有四天爸爸妈妈全身心陪伴带来的。 这几天儿子也表现得很好,不管是坐飞机、轮船,还是见到陌生人,都表现得比以往更大方,大人四天带起来也没有感觉特别疲惫。以后带他出门更不慌了。 虽然提前认真准备了攻略,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,再加上是带娃出行,很多计划内去的地方都没有去,但这不正是旅行有意思的地方。不过下次旅行打算自驾或者租车。
今天带儿子体验了很多人生第一次,第一次坐飞机,第一次看海,第一次吃烤肉。 本以为兜兜第一次坐飞机会很紧张,结果证明完全是我多虑了,人家坐飞机全程都很兴奋,甚至连下午觉都没睡了(只在下飞机去酒店的网约车上睡了一会)。 这个时候来烟台还来体验还是不错的,老天爷赏脸,今天不仅没有下雨,还收获了很美的海上日落,也吃到了个头大、新鲜又好吃的本地樱桃。 晚上去吃一家韩国烤肉味道也很不错,可惜我一直在顾着兜兜,没有细细品味,下次再来开发区这边一定还要去吃一次,并且让老板亲自帮忙烤。
洗了个晨早,身心舒畅。 最适宜清晨做的事情:喝一杯水,冲个澡(夏季可以用冷水),泡一杯手冲,出门散步2公里(不带手机),写日记(可以一边播放古典乐,比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或大提琴组曲)。
早晨。 今天这杯咖啡冲得恰到好处,让人心生喜悦,自然格外地好喝。慢慢感到自己冲咖啡是一件蛮治愈的小事。 最近喝的是「铜山里」家的一款酒桶发酵的中烘,很喜欢这个味道。妻推荐他们家豆子,果然不错,颗粒饱满,冲出来没有杂味。 又是下雨的周末,外面一片阴沉。 晚上。 兜兜最近开始认的几个汉字。 今天兜兜在外面玩,突然指着一个大人的扇子说:“阿姨,这个扇子上有两个人”。阿姨一脸疑惑地看了看扇子,上面写着“xxxx,人人有责。”
能找到跟自己在三观、生活习惯、兴趣爱好、哲学等等有更多相像之处的伴侣真的很重要,而且相像之处越多,越有助于亲密关系的质量和持久。 自省真的不容易,我还需要练习。 比如愤怒情绪来袭时,除了控制当时自己的情绪,如何从当前抽离出来,旁观自己的举动,或许是一种练习的方式。 精神的疲惫感和身体的疲惫感同样不好。 妻是一个经常会皱着眉头的人。
儿子今天说话有一个习惯,喜欢在一句话最后加一个“吧”字。 “爸爸坐下吧”。 “还没好吧”。 “不睡觉吧”。 今天算是把音乐播放这件事弄得有点明白了,多亏了 ChatGPT。待会写一篇博客梳理记录一下。 愿望清单加一条: G Three x 2。
晚上。 儿童节快乐!🥳又是下雨的一天。中午带儿子去附近吃了意面和舒芙蕾蛋糕,味道还不错,小朋友很喜欢。 晚上用买的 DAC 小尾巴(ibassoDC04PRO)和 4.4 平衡耳机线听了会音乐,声音似乎会好一些——我不确定是否有脑放的因素——但也没有一耳朵的好。还是打算退了省钱。以前也尝试过 FiiO 的一款更入门级的小尾巴,我是完全听不出来用它跟用苹果的 USB-C 转 3.5mm耳机孔转换器有啥区别。 之后可能会尝试 FiiO 的 K11 吧,主要看中它是台式,有独立的音量调节旋钮,并且可以同时连 CD 机(同轴)、手机或 iPad(USB-C)输入,以及真力 G One 音箱(RCA)和耳机(4.4mm)输出。
早晨。 一边听着肖邦,一边喝着自己冲的咖啡,一边写博客文章(标题为《我每天的几个正念时刻》),令人身心舒畅。 在即刻随手写下我的不碰手机时刻养成计划: * 早晨起来不看手机(先喝水,做两分钟正念呼吸,以及下楼走10分钟); * 吃饭时不碰手机; * 陪娃玩耍时不碰手机; * 刷牙时不碰手机; * 睡前不碰手机(想玩就在客厅玩饱,不把手机带上床)。 晚上。 略显疲惫的一天(主要是心灵上的),不过我自认为自己已经把该做的都做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