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0513
早晨。 新养成习惯:每次冲完咖啡,马上清洗滤杯,清洁磨豆机,并把冲泡器具都归位。 --- 晚上。 今天妻身体不适,只想躺着,也吃不下饭。儿子的状态也时好时坏。除了必要的工作,今天主要是照料她们娘俩。 “健康”在我的人生重要性排序是第一,我可以在睡眠、饮食、运动等方面让自己养成更健康的习惯,但是家人的健康有时却是我不太能控制的。这让我有时会感到焦躁。 日常还是要多练习“斯多葛主义”的三分法。
早晨。 新养成习惯:每次冲完咖啡,马上清洗滤杯,清洁磨豆机,并把冲泡器具都归位。 --- 晚上。 今天妻身体不适,只想躺着,也吃不下饭。儿子的状态也时好时坏。除了必要的工作,今天主要是照料她们娘俩。 “健康”在我的人生重要性排序是第一,我可以在睡眠、饮食、运动等方面让自己养成更健康的习惯,但是家人的健康有时却是我不太能控制的。这让我有时会感到焦躁。 日常还是要多练习“斯多葛主义”的三分法。
下午儿子胳膊脱臼了。那一下他皱褶眉头说“我的胳膊疼”,我跟妻都下了一身冷汗,妻赶紧抱着他到车库,然后开车去医院,好在医生很快给处理了一下就没事。 也很庆幸儿子说话较早,语言表达清楚。 回去给他喝了下午煮的绿豆粥,他很爱喝,还要一边喝一边看那本看了无数遍的绘本——《妈妈买绿豆》。
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:有了孩子给我带来的影响是更好还是更糟? 我很快就给出回答:我不喜欢用“好”还是“糟”这样的说法,我觉得总的来说可以用“成长”这个词来概括,这体现在两个方面。 一是虽然养孩子大大占用了我的个人时间,但这让我学会重新审视我的时间。我感觉有很多想做的事情,因为有了孩子之后,没有时间去做。然而反过来去想,这些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,多数都是在没有孩子之前,有更多时间的时候,也没有去做的。 另一方面,更少的时间,也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,哪些事情是可不做的。然后学会做减法。这很像是《每周工作四小时》那本书里提到的“帕金森法则”(Parkinson’s Law)的概念。 二是养育孩子其实也是在养育自己,这是一个双向养育的过程。
从中午到现在整个人都感到很疲惫,开车都开错了三次。 虽然 zss 来的这三天很开心,也探索了一些很棒的店,每天也是吃吃喝喝逛逛,但我却并没有感觉到真正的放松。 退了去北京的火车票,明天再跟他们俩解释吧。我需要一些休息,需要多一些陪伴家人的时间,需要忙那一堆工作,需要处理日常琐碎,也需要一点独处时刻。 喜欢生活一如往常。
几乎是下了一整天的雨。 上午本来想带直树去爬大蜀山,然后在景区大门口的饭店吃饭的,结果雨太大,又觉得门口饭店黄山特色菜不多,于是立马转战万象城半勺。融合徽菜跟“地道”这个词有点背道而驰,但管它呢,好吃就行。 下午开车冒雨去一合茶屋,店里只我们两个顾客,跟老板聊得很尽兴,深烘和煎茶也很赞。老板兴趣涉猎的领域太广了,而且一旦玩一样东西,就玩得很深入。这家店也确实是个宝藏店,值得常去。 晚上去吃茶屋老板推荐的一家合肥当地土菜馆,两人点了一荤一素一汤,菜现炒,味道很家常,好吃。
晚上给最近买的几株小绿植换了土、移了盆。弄完已经十点了,才感觉到身体有些劳累。生平第一次对待植物这么小心和充满关爱,希望它们都能活得久一点吧。 这几天工作效率不错,明天一早去机场接直树桑,过几天再去北京,接下来一周估计都没什么时间工作了。 我的朋友不多,这两年结识了深圳的直树桑和北京的宇宙怪兽都是很不错的人。跟聊得来且有温度的朋友偶尔在现实世界碰面、交流,也很珍贵呢。 今日跑步:4公里
据说简中版《斯通纳》翻译得很烂,下载了繁中(台)版,标题译作《史托纳》,打算从繁中版继续看。
下午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,想着放松一会,就给显示器连上很久没打开的 Switch。 玩了一会「塞尔达传说·王国之泪」,因为太久没玩,剧情有些接不上,加上操作也生疏了,而游戏里的开放世界又太大,一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好。 又点开「马车8」,跟 NPC 们跑了一局,第一名,也没啥意思,甚至觉得游戏好无聊,就把 Switch 关机了。 我跟妻已经很久没出门旅行了,两岁两个月的儿子也还没见过大海,所以计划这个月底去趟海南,一开始想去万宁,这两天更倾向陵水,据说陵水很适合赶海,相对冷门,消费也没有三亚、万宁高。 儿子现在不吃煮鸡蛋,不吃饺子。喜欢吃面条、米粉、粉条,以及一切水果。
这几天睡前在看《斯通纳》。 上一次看这本书已经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了,只是仍记得是在一个冬天,春节期间回老家,躺在被窝里用 Kindle 看的,但最终也没有看完。 33 岁的我重新翻起这本书,似乎能看得懂了。它的魅力在于,它是一本写“凡人”的书,而你我皆凡人。 这个五一是中长假(总共放5天),外面都是车和人,很庆幸我选择了一条可以“错峰出行”的职业。
在闲鱼(闲置物品交易平台)上淘了个皮普的小手办,儿子看到就一边伸手来接,一边嘴里念叨着“皮普,皮普,皮普”,睡觉前躺在床上也要拿在手里。 上午把一个合作的视频素材一口气拍完了,下午又写完了另一个合作的文字稿。挺喜欢像这样一天开始先把工作任务闷头干完,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的感觉。 最近也不像前段时间那样焦虑了,状态有松有驰,效率反而提升了。 下午空气中漂浮的柳絮太多了,鼻子有些不舒服,只跑了不到两公里就回家了。 即使心里抗拒写作,每天也要让自己写一点什么,哪怕只是日记里的生活琐碎。
给儿子两个小胳膊上各贴了一个纹身贴,右胳膊贴的是棕色的小浣熊,左胳膊贴的是绿色「發」字的麻将。儿子还给它们分别取了名字,右边叫「肉肉」,左边叫「菠菜」。 下午母亲带儿子去楼下玩,儿子手里拿着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枪,一边瞄准比划着,一边说:“我是猎人”。 晚上儿子看了一眼我的头发,马上用手指了指我说:“你的头发,乱~七八糟的”。 --- 把手机开勿扰,然后放到一边,戴上 AirPods Pro 开降噪,拍摄效率果然大增。 晚上本来想看个剧或是玩一会很久没打开的 Switch 游戏,但突然冒出试试开发一个小 web 服务的想法,就跟 ChatGPT 搭伙写了一晚上代码,大概知道 AI 协助编程是怎么一回事了。这就有点像特斯拉的辅助驾驶,绝大多数时候它都比人处理的更精准,反应也更快,但终究还是离不开人的主导性,况且现在的 AI 辅助编程能力还远不及汽车辅助驾驶的可用性高。
晚上继续写不出东西来,或许只偷懒的借口罢了,又或许只是差一个开头,一旦开始写了,多少也能写点什么? 商品消费是最轻松的让人产生“获得感”假象的行为。还是得继续践行“物”和“数字”的断舍离。 这两天在看台湾作家舒国治的《理想的下午》,梁文道的序写得蛮好,正文前两章节我还没看进去,打算再看个几页,没缘分就弃。